曾經有個台灣記者訪問 "窮爸爸與富爸爸"的作者時問道:"我想要在我的工作上更上一層樓,我應該去增進我的英文能力嗎?"這位作者回答說 "難道紐約街頭的乞丐,英文能力比你差嗎?"。
看到這個,感觸真的很深。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都一昧的要我們讀好書,只要有好的學歷,就可以考上高補考,或是進入大公司,然後就能娶得美嬌娘或嫁給如意郎君,從此王子跟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王子跟公主真的就過著令人稱羨的日子嗎?不…因為現代版的王子跟公主都得要工作,必需面臨到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因此,他們要不斷地在工作上力求表現,不讓自己被淘汱,還得要確保自己能不斷地在職場上升遷。這篇文章雖然很簡短,卻也道出了現代人對於自己在面對的職場未來的不確定性所顯出的恐懼。
隨著經濟的不景氣,有愈來愈多的失業人口,除了環境的因素使然,自己本身的因素更是重要,我們擁有什麼籌碼?我們擁有什麼樣的優勢?可以讓環境不至於將自己淘汰。 學習沒有範疇,沒有永遠的優勢,只要停下來不動,有再好的優勢也是枉然。陳青天送給所有員工的百科全書,和外面所可以購買到的版本不一樣,因為原來厚度將近十公分的百科全書內,居然被我們的青天老爺發現了錯誤,廠商只好重新更正後交貨。真的很佩服他能夠發現百科全書內的錯誤,這就是他全方位、持續學習而擁有的優勢嗎?其實不盡然,個人覺得這是他對於每一件事的態度及認真所形成的個人優勢。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不管在職場上或是生活上,我們應該學習效法的地方。
專業能力再強,也逃脫不了被裁員的命運。擁有多方面的才能,全方位的學習應該才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唯一途徑。的確「紐約街頭的乞丐,英文能力比你差嗎?」會讓人成功的絕對不是專業的能力,自己的態度才是重點。
我想就就我之前的工作,可以跟大家來分享我的想法:
1、個人專業能力欠缺的問題:
何謂專業能力,跟基本能力有何差別,這是首先要思考的地方。若是以一個便利商店店長而言,專業能力為何?站櫃台收銀的能力、補貨的能力還是掃地清潔的能力?套句這篇文章的話,「難道店職員站櫃收銀、補貨的能力會比你差嗎?」
因此,這些就是所謂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我們通常都會基本能力跟專業能力混在一起,這是不同方面的,基本能力只能讓你有一份工作,但卻無法保住我們的工作或是讓我們更上一層樓。在工作職場上,我們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本來就是要花時間好好地學習,讓它變成我們工作的一部份。例如,經營便利商店,不論是店長或是職員,本來就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能力:
1、站櫃收銀的能力
2、清潔打掃的能力
3、補貨倉整的能力
4、訂貨調撥的能力
5、服務顧客的能力
這幾個本來就是上至店長,下到工讀生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如果只是把這些做好,充其量,也能勉強算級格,是不是一家具有競爭力的便利商店,還是得賴店長的單店經營能力,才是所謂的專業能力。在職場上,每一個階段都會有每一個階段該有的專業能力,每往上一層,之前所累積的專業能力,就會隨之變成自己的基本能力。所以,每個人在自己的岡位上,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花一點時間,與同儕一起互相學習,一方可以讓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基本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則可以增進自己與同事之間的感情,將人際關係變成也是自己的基本能力之一。這在未來升遷時,是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2、個人適應能力不足的問題:
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一句非常現實的話,但同時也赤裸裸地展現出職場上的生態。從進大學或是剛踏入職場,會常常聽到。找工作要找:「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雖然是句俏皮話,卻也道出了多數人的心態。
現在的職場跟有著很大的不同,就如同進化論一樣,現代的職場就活生生像非洲草原一樣,不斷地上演適者生存的戲碼。因此,針對個人適應不足的問題,個人覺得應從自身的心理層面來改善。職場上本來就充滿許許多多的問題點,不管是一個新進人員或是一個資深幹部,同樣都會遇到所謂適應力不足的問題。新進人員也許對於職場不熟悉;資深幹部卻是因為對職場太熟悉,導致職務調整時,面臨無法適應的問題。
在每一個岡位上都有著自己應該做的事,如何能把自己扮演好,那就是心態上調整的問題。有一種生物叫變色龍,它會随著週圍環境的變化,讓自己的體色也隨之改變,進而達到讓自己生存下去的目的。現今的職場也是如此,每一人都要有變色龍的能力,就是讓自己適應力能隨著職務調整而改變,讓自己成為這個職場的一部份,才不會產生有適應不良的情形。而同樣的,這些適應不良的狀況,也可以藉由自己跟同儕之間的互動,而降到最低。現在是個群體的社會,不再講求單打獨鬥。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就能夠彌補在這方面的不足。同時,也藉由這樣的互動,讓一個一個的個體,慢慢成為一個組織,有系統的組織,透過組織成員間的互相幫助及成長,而達到良好的效果。
3、個人自我實現與調適等問題:
不管是誰,在職場再久,都會產生所謂的「職業倦怠」,往往是因為一點小事,將幾年來或是幾十年來心中所累積的不滿,擴大成為倦怠,甚至對這個職場產生倦怠。從第一點到現在,所談到都是關於自身學習成長及與同儕建立良好組織的方面,相同地,這也是關乎到這二方面的事。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的動機狀態是持續不斷的,且動機本身是波動而複雜的,其需求層級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包含生理、安全、社會、自尊及自我實現等五種需求:
1.生理需求:為人類最原始的需求,如食物、飲水、睡眠等。
5.自我實現需求:為人類能夠充分發揮潛力,致力於本身理想之達成,並持續成長之需求。
因此,當一個人在職場上有一段時間後,就會有自我實現的需求產生,當無法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時,就會產生「職業倦怠」。如同第二方面所談到的個人適應力問題,這也是其中的一部份。因為無法滿足自我實現,導致適應力不足。在這個部份,是可以透過目標的設定與達成,讓自己產生前進的動力,甚至是透過所謂的組織建立,讓彼此成為互相鼓勵的好伙伴,進而成為在職場上良性競爭的動力,這才是未來要努力的重點。
個人觀點,也請大家多多指教囉!!
留言列表